积极思考“互联网+食品安全”路径

2016-06-20 10:12:39    来源:

摘要: 首先要客观看待互联网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网络平台不是“问题食品”的制造者,但作为食品产业链条中的载体和渠道,其需要对所售食品安全负责。同样道理,出

         首先要客观看待互联网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网络平台不是“问题食品”的制造者,但作为食品产业链条中的载体和渠道,其需要对所售食品安全负责。同样道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意味着否定网络平台本身,而是促使其提升管理水平,倒逼上游生产经营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针对“互联网+食品”,监管政策必须充分权衡其长远和整体收益。对不同类型的食品不合格问题不能“一刀切”,对网络平台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引导舆论理性开展风险沟通,避免消费者对网售食品产生恐慌。

其次,除了关注“互联网+食品”的潜在风险,更要积极思考“互联网+食品安全”的可能路径。监管的本质是对市场的补充而非替代,真正了解市场的是市场主体本身而非政府监管部门。因此监管部门要主动与企业合作,让网络平台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例如,通过挖掘消费者质量投诉信息形成“问题食品”大数据,据此掌握问题分布规律和成因,提升监管针对性和靶向性;又如,利用网络交易和支付的信息留痕特征,形成食品全链条可记录、可追溯、可查询体系;再如,借助口碑评价功能形成互动式风险交流模式,促进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等。

网售食品模式本身也要不断创新。环境污染催生了环保产业和生态经济,那么食品安全问题能否带来食品安全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网络平台不能让自己停留在“互联网+食品”的单一角色,而要积极开拓“互联网+食品+其他”的可能空间。不论是检验检测、追溯体系等技术支撑,还是第三方参与、信息公开等制度创新,都蕴含着巨大市场红利,也都与互联网存在巨大关联,未来前景可期。

(摘自6月16日《人民日报》5版《科学监管“互联网+食品”》,作者:胡颖廉)

打印本页编辑:scfzw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