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大学"校官"遭连锅端 小腐严惩传递啥信号
2015-11-26 10:04:45 来源:新华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近年来高校招生舞弊、基建领域腐败案件频发,主要还是权力边界模糊、内部监督匮乏的问题,有些信息公开容易流于形式。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高校行政化倾向日益严重,存在“宁当处长,不当教授”“先当处长,再当教授”等情况。在行政权力支配下,高校的人事管理、项目审批、资金分配以及学术、招生资源等都向领导倾斜,容易形成行政拍板“一言堂”。
——校长负责制成了“个体负责制”。专家表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下移,高校的管理自主权则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高校校长的权力过于集中,经费来源、使用多渠道、多领域,运行则相对“封闭”,内部监督很容易流于形式。
——高校法人治理结构运行不畅。我国高校作为独立法人的地位已经确定,实际运行中普遍多角色交织,容易引发“后遗症”“并发症”。一系列高校腐败案件表明,在大学合并、扩建新校区、改造老校区的过程中,最易出现权力交织、滥用现象。
扶正“象牙塔”:教育回归 权力入笼
在一项“根治高校腐败,你认为哪种措施最有效”的网络调查中,30.24%的调查对象选择“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排除权力干扰”,居于首位。
舆论普遍认为,加快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等专家提出,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让大学回归办学本位,学校行政、教育和学术事务应分而治之。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有不小差距。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好相关规章制度,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
完善高校监督机制,把任性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教育专家建议,强化对基建后勤、招生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的监督,防控廉政风险。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涉及人事、财务等重大校务事项,由高校委员会决定,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高校财务审计、专业办学质量等进行评估。
打印本页编辑:scf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