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上路,多少“路障”待清理
2017-02-21 09:39:16 来源:共享汽车“简史”
“共享单车”的兴起,为都市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出行方式。如今,“共享汽车”的出现,让共享的距离更长了。
所谓汽车共享,是指多人合用一辆车,即开车人对车辆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有点类似于在租车行里的短时间包车。不过,与传统的租车相比,“共享汽车”的手续更简便,打开手机App就可以预约订车。
追根溯源,“共享汽车”这一“舶来品”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40年代,是由瑞士人发明的。他们在全国组织了“自驾车合作社”,在瑞士这样的山地国家,这一招非常实用,一个人用完车后,将车钥匙交给下一个人,比在平地国家建立网络更容易。
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共享系统出现在1970年代初期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当时,一个名为Witkar的汽车共享项目采用小型电动汽车和电脑控制的租赁、预留、还车系统,布点遍布整个城市。
之后,许多小规模的汽车共享项目在瑞士和德国出现,此后,瑞典、荷兰、加拿大和美国也开始出现了汽车共享的项目。
进入21世纪后,汽车共享在多个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汽车共享与电动汽车浪潮不期而遇,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加入到汽车共享项目中,随之产生了一大批“共享汽车”平台企业。
2015年,上海推出EVCARD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网点遍布上海,一个手机App就能轻松完成租还车,并且享受7×24小时全程服务保障。
在2016年4月,“即行car2go”在重庆开始运行,车辆主要由奔驰Smart车型承担。当时投放的是400辆奔驰Smart汽车,其运营区域覆盖面积约为60平方公里。
如今,随着计算机、电子钥匙和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汽车共享不仅拥有技术保障,而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涵。一时间,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天津等地兴起“共享汽车”热。
车辆情况仅续航里程可知 使用他人信息也能注册 平台有代扣分业务
“共享汽车”体验之旅,这些问题不得不说

“共享汽车”属于汽车租赁,是法律上的一个盲点,因此,应尽快通过立法对汽车租赁有一个法律上的评价。
汽车租赁行业应当诚实经营,公平经营,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法制网记者 韩丹东 □法制网实习生 吴双
最近一段时间,“共享汽车”这个在人们印象里还很新鲜的事物,频频出现在街头,也屡屡被媒体所关注。
便捷、经济、时尚、炫酷……“共享汽车”带着这些标签驶来,但开着开着,公众发现一堆问题。
“共享汽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月18、19、20日,《法制日报》记者在天津、北京进行了多次试驾。
车辆是否安全并不确定
体验“共享汽车”第一站,记者选在了天津。
在天津,市民常用的两款“共享汽车”App是“宝驾出行”和“一度用车”。
下载“宝驾出行”App,记者发现,这款应用提供三个模块供用户选择,分别是预约租车、慧驾FUN和悦行drive24。慧驾FUN模块的业务主要是租豪车、拼驾、试驾等;预约租车是预约时间租用私家车,这种服务需要车主接单送车;悦行drive24则是“宝驾出行”旗下的分时租赁产品。记者走访天津市民了解到,悦行drive24模块才是最近比较受关注的产品。
使用悦行drive24模块,并没有新事物处处有惊喜的感觉。记者打开这一模块之初,附近没有可供使用的车辆。记者只能尝试不断更改所在位置,寻找可供使用的车辆。更改多个地点,当位置变更为中山门地铁站旁物美超市时,程序显示超市停车场有两辆电动汽车可供使用。记者选中“2辆”标识,手机屏幕下方出现车辆信息,两辆车都是奇瑞eQ,计费是每分钟0.23元+每公里0.48元。除了计费信息,还有车辆可续航的公里数。
由于对天津路况不熟,记者选择取车地点后,顺便将还车地点也选择了“中山门(地铁站)旁物美超市停车场”。选好取车点、还车点,记者点击屏幕右下方的蓝色“立即租用”按钮,屏幕弹出确认框,上面写有温馨提示:“等待取车期间,为您预留5-10分钟免费取车时间,超时将计费;用车前请确认还车位置”。这段提示下方还有“再想想”和“确认用车”两个按钮,记者点击“确认用车”后,页面跳转,提示登录。
打印本页编辑:scf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