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困境及对策研究1

2014-12-15 12:53:25    来源: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来自贵州的启示
当前民族地区农民参与个体经济的意识增强,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需要从政府、

西部民族地区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来自贵州的启示
     当前民族地区农民参与个体经济的意识增强,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需要从政府、市场和农民自身等几方面来寻求解决办法。课题组在对安顺市部分行政村农民从事个体经营情况和贵州省个体经济生存现状的抽样调查中得到启示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政策支持不足,而是一些优惠政策不能得以真正落实,除了务工,农民想要获得非农收入还存在较多困境。个体经济具有进入门槛不高、成本和风险低、回报较丰厚、进出自由以及经营规模、方式和场地灵活等特点和优势,但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经营者渐渐成了弱势群体。因此,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农民从事个体经营面临的困境问题,把个体经济与农民增收和扶贫开发有效结合起来,切实优化农民群众从事个体经营的制度环境,破解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与体制性障碍的矛盾,保障农民群众从事个体经营的权利,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部民族地区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现状我国个体经济发展经历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国务院先后多次颁发文件调整对个体经济的政策。但李坤等人对西部12 个省市区研究认为,西部地区个体经济活跃程度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总体上规模偏小,实力相对较弱,行业结构偏向于传统的商贸和服务业。个体经济是个体行为,受个体劳动者的文化、观念、心理、环境和资金状况的影响较大。西部民族地区大多数农民群众由于受这些因素的约束,从事个体经营的比例有限,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偏远农村,他们的非农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而不是个体自主经营。通过对贵州安顺市开发区的西兴村和瓦窑村、幺铺镇的牛蹄村和镇宁县大山镇的新寨村等4 个村的18~60 周岁的农民从业结构调查发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比例随着离城镇的距离呈快速递减趋势,城乡结合部的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比例最高,偏远乡村的比例很低(见图表1)。在对较偏远农户的访谈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意愿较低,虽然
有些农户通过务工已经积累了一定资金,但仍以储蓄为主,缺乏投资动机。
图表1
安顺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抽样调查表
单位:%
西部民族地区农民从事个体经营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民群众自身的问题。一是文化观念还没根本转变,很多农民群众耻于经商的观念根深蒂固。二是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闯荡精神和勇气。三是部分偏远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远离现代市场,仍然以自然经济形态为主,缺乏从事个体经济的环境和氛围。四是部分有商品经济意识的农民群众,却存在缺乏资金,怕担风险等问题,瞻前顾后而错过了许多发展良机。五是部分已经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群众存在缺乏职业道德、社会诚信意识较差和产品伪劣等问题,造成了恶劣影响,最终导致经营
失败。
(二)个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审批过程寻租空间较大,提高了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进入成本。二是审批时间长,办事效率低。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个体工商户从申请到拿到营业执照需要的时间在3 个月以下的仅占28.1%。现在很多地方设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其初衷是把原来分散在不同地方、不同部门的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进行“集约化办公”,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但调查发现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经营过程中的管理也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新政宣传不够,个体户与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不开发票、“看钱办事”等违规操作的问题,以租赁、中介服务和住宿业最为普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一方面是审批和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是政府宣传和监督不到位,造成的结果是各部门步调不一,部分管理部门缺位或越位现象较多,导致“玻璃门”效应较严重,政策看似很好,要想进入却处处碰壁。这些问题使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群众进入部分行业的成本极高或者根本不能合法经营,部分经营者只能躲躲藏藏,难以发展壮大。
(三) 市场竞争的现实问题。租金和雇工等成本上涨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收益下降;农民群众资本少,融资难,难以做大做强。个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一般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经营规模根据自有资本决定,融资方式以内源融资为主,进入门槛低,但利润也低。第二种是以向银行间接融资主,自有和内源融资为辅。这种一般是利润和风险都较高的行业。因此部分希望获得较大资金支持的个体户不得不以扭曲方式获得贷款,进一步增加了融资成本。政府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小额信贷)很难落到实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最后还是流向了一些实力强的企业。近几年贵州省进一步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力助推了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民族地区农民从事个体经营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放开更多领域,并进一步降低进入门槛,实现包容性发展市场经济应该是充分自由竞争的经济态,竞争越大,市场效率越高。但调查中,关于“你最期望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是什么”的三个选项中,结果有35%的个体户选择了“政策支持,降低进入门槛”一项。但调查发现有些行业限制条件较多,甚至还存在即将停办或已经停办营业执照的现象。因此,为了进一步使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发展机会平等,有必要放开更多领域,对农民群众实施更多优惠政策,降低他们的进入门槛。
(二)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引导和相关培训一是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树立“合法经营,致富光荣”的思想,理性对待利与义的关系。二是为农民群众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找到从事个体经营的突破口。三是政府部门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时,应考虑到为农民群众提供特定的经营场所,并配套良好的软硬设施
和环境。四是加强对农民群众进行有关鼓励或优惠政策的宣传,并对有意向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群众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等培训。
(三)科学设计各行业的审批及管理制度,缩小创租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管理部门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工作人员更是理性经济人,都存在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因此管理制度本身的缺陷或不合理是创租的根源所在,只有科学设计各行业的审批及管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治标不治本的审批及管理问题。科学设计各行业的审批及管理制度,关键是要“有所不为”,厉以宁教授认为“民营经济正是在政府‘有为出自无为’的方针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市场能办的就交给市场去办”。
(四)进一步提高金融部门对农民群众从事个体经营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一是应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变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非正规金融受到抑制的不合理现状。二是要落实各种金融扶持政策,改变大部分农民群众难以满足银行信贷准入条件的现实状况。三是鼓励民营金融业的发展,营造多元产权并存的竞争性市场,可以迫使国有金融业改变行为方式,使其业务决策逐渐呈现出受其自身利益函数支配的倾向,有力地推动其向商业化转轨的步伐。四是加强对农民的诚信教育,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和还款激实践证明,个体经济对民族地区解决“三农”问题、摆脱贫困奔小康、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改变民族地区农民群众经济文化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其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和独特的作用。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个体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空间很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个体经济发展更是迎来新的机遇,因此,引导西部民族地区农民群众转变观念,鼓励、支持和帮助部分农民群众从低效率的农业生产中走出来,积极从事个体经营,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措施不仅“造血”效果明显,而且成本最低。当前民族地区农民从事个体经营存在的困境有农民自身、政府和市场等几方面的原因,需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来破解这一问题,为民族地区农民从事个体经营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打印本页编辑:scfzw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