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 道德不能缺席
2017-12-04 11:08:5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摘要: 市场期盼已久的现金贷整治终于靴子落地。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
市场期盼已久的现金贷整治终于靴子落地。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统筹监管,开展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
面对“现金贷”的畸形生长,监管果断出手十分必要,我们此前的社论中也曾如此呼吁。回顾现金贷畸形生长的这几年,尤须认定:伦理道德不能在商业、金融中缺席;金融业与人为善、创造价值的本质,不可偏离。
诚然,道德判断是需要极度审慎的,因为它极易被滥用,而且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中“以道德代替法治”的苦头也已经吃过太多太多。但今时今日对金融行为加以道德判断,并非不合时宜。
现金贷业务是一个在商业伦理上颇有瑕疵的领域。现金贷在工薪族、高校学生等人群中异军突起,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最为迅猛的业务类型之一。统计显示,我国现金贷整体规模在6000亿到1万亿元之间,2017年前7个月全国短期消费贷款新增1.06万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现金贷,初步估计现金贷平台至少有2000家,不少是此前的P2P公司转型。一些调查显示,超过千家现金贷平台在2016年诞生,潜在的市场规模达到4万亿到5万亿。高盛的一份报告也能提供佐证,在中国,P2P网贷的贷款余额在2013~2016的三年间扩张逾3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0%。与之相伴随的是,利率过高、野蛮催收、滥用个人信息等问题层出不穷。
极短的时间里,新生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不断试探着客群的信用水平的下限,与之对应的是利息水平的迅速抬升,30%甚至更高的“砍头息”并不鲜见。与此同时,借款条件极为宽松,甚至具有诱导性。此前有报道援引借款人的话说,自己是被现金贷毁了,没有那么多授信,兴许自己也不会走到这一步。“以债养债”几乎是一条不归路,固然,借款人对自己不负责任是首要原因,但现金贷业务又岂能摆脱推波助澜之嫌?
当然,现金贷业务绝非一片漆黑,其中很大部分对社会、对借款人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需要关注的是其中的恶性部分——现金贷的畸形生长中,不光是部分放贷方缺乏良知,许多借钱者亦然:放贷者贪婪嗜血,借钱者以债养债。双方相互坑害,这绝不是金融的本质。道德缺位,则金融变形。假如这种观念横行天下,则不仅尤努斯的穷人银行不可能生根发芽, 任何良性商业秩序也必将破坏无余。
执法和监管,当然是整治现金贷乱象的首要武器,但并非一禁了之就万事大吉。小微借款需求普遍存在,如何以普惠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务,既涉及到商业,也涉及到伦理道德。
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指出,现代经济学至少具有两个源头——道德与政治哲学。但经济学发展到现代越来越侧重于“实证”研究,道德评判与道德说教属于价值判断范畴,以至于逐渐淡出主流视野。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无视伦理道德的重大意义。汇丰集团前主席斯蒂芬·葛霖在他名为《金融的王道》的著作里,探讨了金融危机的种种成因,同时这本书的很大篇幅,跳出了金融领域技术性的命题,探讨起金钱与道德、金钱与哲学。在葛霖看来,这些人性深处的问题如果无解,全然只靠制度,难以真正摆脱循环往复的危机。很多人振振有词,市场当中拒绝谈论道德。但当贪婪之心充斥在市场中时,谈论人性与道德的漏洞,仍然充满了必要性。金融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只有伦理道德坚实,这个伟大发明才不会偏离初心、遗祸社会。
打印本页编辑:scf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