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018-02-01 10:50:57 来源:社会科学报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在未来30年逐渐走向高潮,其产生的颠覆性技术将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将深度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形态,重塑工业社会产生的基本社会结构和政治形态。
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一是三次产业高度融合、边界模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产业体系加速重构。二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日益渗透融入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推动制造业由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将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制造业分享经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精准供应链管理等将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体系。三是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知识化、服务化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特征。
逆“城市化”浪潮引发城乡结构变化
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改变传统社会人们上班与工作方式,利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人们可以实现弹性地、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与空间,分布式协作办公将成为趋势。这种职业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将促使向往特色小城镇舒适生活和乡村田园生活的中产阶级,特别是从事新技术和新业态的人员逃离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高生活成本。与此同时,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将使得未来的教育、医疗实现在线化、远程化,居住在中小城镇或乡村同样能够获得大城市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也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向中小城镇和乡村转移。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的“逆城市化”浪潮将使大量中产阶级向3-5万人口的特色小城镇或乡村流动,中国城乡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社会阶层两极分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创造很多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将会对低技能的就业产生巨大冲击,大量的简单工作,如汽车司机、服务员甚至秘书等将被机器人替代。牛津大学和美国劳工统计局共同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35年美国数百万劳动力将被机器人取代。中产阶层可能由于大规模失业而陷入贫困状态,加剧社会两极分化的程度,给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经济不稳定与社会动荡。
政府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有利于公众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政治信息,使普通公众的政治参与“话语权”越来越大,将促进政治参与多元化,并为社会治理带来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但同时,也对政府社会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是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万物互联的实现,网络暴露的风险大大增加,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数据将会面临越来越隐蔽的攻击,网络攻击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二是网络舆论控制与治理难度加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组织通过传播虚假信息、制造谣言等蒙蔽和误导公众,可能引发网络暴力、网络性群体事件,损害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政治团结和社会稳定。三是社会治理模式面临挑战。随着新技术应用和新兴产业发展,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将从政府转向平台、消费者、第三方治理机构等多元主体,这种责任的分散化可能导致治理责任边界模糊,对原有法律、标准和监管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同时,自由职业者、非正规就业群体大量出现,城市流动人口增多,政府社会治理压力将持续增大。
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和规则加速重构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3D 打印等技术发展和应用,全球贸易规则谈判将从实体贸易领域转向数字贸易领域,贸易投资规则除了关注投资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等议题外,重点将放在智能制造、交叉行业、混合行业的标准统一,非边界、非物质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等方面。传统跨国公司面临全球要素的重新布局和配置,以技术、知识和智能资源为支撑的新型跨国公司将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打印本页编辑:scf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