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军:对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的除魅与消解
2018-11-05 15:54:58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摘要: 【中文摘要】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观又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文摘要】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观又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展示其动态性、开放性、包容性、整合性、丰富性和发展性。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其极端性上。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对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的除魅与消解主要通过扞卫宪法与法律尊严、坚守道德操守、稳定社会秩序、防止价值极端化、自我净化和网络技术处理来实现。
【中文关键字】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
【全文】
网络政治价值是多元的,除了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之外,还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群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各种宗教派别等非主流政治价值观。这些政治价值观或者以极端的方式出现,或者以温和的方式出现,或者以隐性的方式出现,或者以显性的方式出现,或者以政治隐喻的方式出现。这些“政治价值”都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也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提供了整合提升的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非主流政治价值进行除魅与消解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品质和水平的基本选择。
一、非主流网络政治价值给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带来的机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具有外溢性、渗透性和互动性,间接或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首要价值,规范着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良性发展具有规范和引领作用。网络是社会主义核心政治宣传、塑造、引领其他政治价值的重要平台。
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一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真理也是一个不断得到实践验证和修正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检验、修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化、真理化。这也同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其逻辑延伸应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心价值观也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二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果说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非主流政治价值观念以隐性的形态出现,或者即使是显性的,也只是在小团体、小圈子里传播的话,那么,有了互联网,非主流政治价值观念则是以显性的形态出现,在大范围内传播,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前所未有。尤其是那些“网络大V”在传播多元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一定的主导性和决定性。网络的特点是观点切入、内容为王、速度为先。网络改变了公共权力话语“一统天下”的格局。一些网民因共同的价值观念结成紧密或松散的观念共同体。
网络非主流价值观的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动态性。人类观念进步的历史,也是观念互相激荡并形成合力的历史。恩格斯在1890年9月致约·布洛赫的信中阐明了合力说。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政治价值观念并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多种政治价值观念互相竞争,互相激荡,在政治思想市场中通过竞争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地盘。思想市场竞争主要是通过中介来完成的,在互联网时代,博客、微博、微信等都是观念得以传播的中介。每一个自媒体都是单个意志的表达形式,通过自媒体传播的观念互相交错,形成具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自媒体多边角力,促进多元价值观念格局、意识形态格局的形成和固化。这些政治价值观点与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互相激荡,使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在互相激荡中保持生命力和活力,有效避免了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变成僵化的教条。
第二,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开放性。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在挑战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带来巨大的生机。开放是对所有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观的平等开放,但不包括对极端化的网络非主流价值观的开放。开放是长久的开放,而不是临时开放的权宜之计,更不是功利主义的开放。开放是理性的开放,而不是非理性的开放。开放是由网络的个体性、自由性、多元性、平等性、便捷性和快速性等特点决定的。网络非主流多元政治价值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自我完善提供丰富的“养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一直呈现开放状态,与时俱进,不断吸取各种不同政治价值观念的合理内核,做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保持着继承、发展和超越的势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从而提升和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稳健性、渐进性和开放性。
第三,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包容性首先取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障和落实。网民正是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情况下,对其他网络政治价值观保持一定程度的宽容与默许,使得其他网络政治价值有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本身也具有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既具有整体性包容,也具有单一元素的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是在人类政治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政治文明的包容性延伸到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中来;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超越,即超越了原有人类政治文明的狭隘性、地域性、阶级性、族群性,把原有的人类政治文明上升到更为宽广的空间,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高度。
第四,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整合性。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整合能力源于真理性品格和开放性品格,源于其人性化、民族化的表达方式。整合是对网络其他政治价值进行引领性整合。整合包括对西方政治文明的整合、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整合、对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升成的价值的整合。引领性整合不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拼盘”,而是对原有人类政治文明的再创造,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内在融通,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品质的提升并在新的基础上融为一体。在网络政治价值多元化、碎片化、互动化的过程中寻求最大共识,并保持和扞卫其主导地位和引领地位。在后真相时代,网络政治价值引领还需要在情感与信仰上内化于心、内化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情绪、情感、愿望、心理等感性方面寻求认同与共识。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认同感,塑造和弘扬中国特色的政治精神,体现中国政治风格、政治气派。
第五,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丰富性。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丰富性不但取决于自身的丰富性,而且取决于网络政治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相渗透的丰富性。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的政治价值不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讨论、解构、质疑、批判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一直处于回应、反解构、反质疑、反批判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不断拓展其内涵,丰富其内容,扩展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范围。比如,网民通过自媒体对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价值观进行讨论,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群体、价值群体对这些政治价值观的理解不同,其利益诉求不同,价值偏好不同,对这些价值的理解既具有程度上的差异也具有本质上的差异。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在回应和整合这些政治价值观的量与质的不同时,既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政治内涵,也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处延与边界。
第六,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发展性。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实践发展到价值提升的系统构建并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伴随非主流政治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质疑、挑战、批判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使得真理越辩越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动中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也促使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尤为突出和明显。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厘清了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的边界,法无授权不得为。通过法治约束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不仅成为宏观上的共识,而且成为微观上的共识,让每一个人在具体的司法审判中认知、体验到法治的公平正义。公民通过自媒体、微博、微信扞卫个人权益的案件在公权力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增强了人们建设法治中国的信心。网络政治价值观通过公民权利的个体和集体性表达,使公共权力的阳光政治逐步得以实现。
二、非主流网络政治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挑战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的显性在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带来巨大的挑战。这些异质型的、多元化的、多样性的网络政治价值,在观点互相角力、共同体相互制约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造成巨大的冲击。各种不同的其他非主流网络政治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整体性挑战,也有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单方面挑战。网络与现实不同的是,无论是哪个层面、维度的挑战都具有碎片化、平面化、快捷化、虚拟化的特征,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挑战具有快餐文化的特点,精神消费占据主导地位,通过网络转化为现实则是极少部分,但不应忽视这种快餐式消费的长远影响。
这些挑战主要有四种:第一,极端民族主义的挑战。民族主义的核心是爱国,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情感,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理性的爱国,其目的是使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大国形象和大国心态。理性爱国与世界主义并不矛盾,反而与世界主义同步进行,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中凝聚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明,让中国文明走向世界,并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改革开放就是融入世界。极端民族主义在爱国的同时,把民族主义推向极端,把理性的民族主义推向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把理性的爱国推向非理性的爱国,把个人的情感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把个人的理性认知推向非理性的情感认知。极端民族主义反全球化、反多极化、反文化多元化、反世界主义,其目的是把中国拉回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极端民族主义者的爱国具有盲目性和选择性,并把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在中国,所谓的爱国者打砸中国人开的某国品牌的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
第二,极端民粹主义的挑战。民粹主义强调人民在历史和现实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和动力。民粹主义在强调人民的作用的同时,并不否定精英的作用,承认精英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精英在历史关键时刻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大众与精英、人民与领袖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共同发挥作用。极端民粹主义则是反精英的,只强调人民的作用。在网络进入后真相时代的背景下,极端民粹主义者通过情感和个人信仰对社会精英进行情感拒斥和讽刺挖苦。社会各个阶层的精英都是他们讽刺、嘲弄的目标和攻击的对象。
第三,极端保守主义的挑战。保守主义分为西方保守主义与中国保守主义两大类型。西方保守主义又分为保守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保守主义保护的是秩序当中的自由,新保守主义持续推动秩序与自由的同时,更倾向于保护传统的自由。中国保守主义与西方保守主义具有质的不同,中国保守主义保护的是传统文化。中国极端保守主义的特性在于把传统文化推向极端,由传统文化推向政治王权、推向好人政治、贤能政治、新权威主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民主、自由、法治相对立,无益于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
第四,极端自由主义的挑战。自由主义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其目的是保障和推动自由。自由与法治、自由与市场经济、自由与平等、自由与尊严等都具有合理的内核可供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主张在破除资本主义的自由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自由的虚伪性的基础上主张无产阶级的自由,在未来美好社会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极端自由主义者却利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武器,彻底批判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无视中国实现自由的特殊历史、现实、制度、体制和文化因素,无条件地推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把自由极端化,以自由取代社会主义核心政治自由观,并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制度向中国全方位移植。
网络上还存在一些极端主义派别,以上诸种极端主义派别的政治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明显的冲突和对立。这种对立不但是极化程度的对立,而且是价值观本身质的对立。在富强上,极端派把国富与民富对立起来,认为国富不是真富,民富才是真富。在民主上,极端派把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对立起来,用一般民主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文明上,极端派把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对立起来,认为中国文明不是普世文明,难以走向世界。在和谐上,极端派把两极分化无限夸大,认为目前这种体制难以解决公平正义、分配不公的问题。在自由上,极端派把自由无限推进,把多党制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对立起来,把宪政与中国的宪法对立起来,把自由与公权力对立起来,把公权力的运用称为极权或者绝对权力的滥用。在平等上,极端派把经济平等与政治平等对立起来。在公正上,极端派把大众与精英对立起来。在法治上,极端派把司法独立与中国的司法公正对立起来。在爱国上,他们把家、国、政府、党分割开,强调四者的不同,爱国不一定爱党。在敬业和诚信上,极端派把西方的敬业与中国人的素质对立起来,认为中国人没素质,没诚信。在友善上,极端派把西方的宽容、博爱与中国的友善对立起来,视中国友善为虚伪的代名词。这些网络上的极端主义派别的政治价值观还具有合流趋势,尤其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派别合流趋势明显,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价值力量。
这些极端化的非主流网络政治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挑战是极为明显的,也是极为危险的。它们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威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危及国家安定。
三、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对非主流网络政治价值的除魅与消解除魅与消解就是剔除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的极端话语和神圣话语,让各种非主流政治话语回到中庸、平和、理性的轨道上来。把所有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挑战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发展的机遇,使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共识力,有效防止网络政治价值的撕裂和纷争。
第一,宪法视域下的除魅与消解。无论何种网络政治价值观,都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权利,并把宪法权利转化为民法权利。保障公民宪法权利,就要限制公共权力,防止公共权力行使和滥用超越宪法的权力。依法执政的核心就是依宪执政,依宪执政的核心就是维护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2015年以来,公共权力对非主流政治价值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不断加强涉及非主流网络政治价值的政治敏感词汇治理,进一步构建和强化非主流政治价值的语言规则,使非主流网络政治价值表达理性化。规范网络平台,加强对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信、微博的治理力度。集中清理跟帖评论中的违法违规信息,持续开展“阳光跟帖”行动,防止非主流政治价值观的极端化。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非主流政治价值观极端化之地。网络政治治理,必须依法而行,不断提升宪法权威,把法律尊严落到实处。
公共权力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对非主流价值观进行治理的同时,还要充分有效地保障公民权利,并让宪法的公民权利落到实处。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徐显明认为:“我们的五四宪法里没有这项权利,七五、七八宪法当中也没有,但是八二宪法把人的尊严作为基本权利写进去了。这是因为我们曾尝过文革中蔑视人的尊严的苦头。我们的民法应该在人的尊严上多下功夫。所以应把宪法当中列举出来的基本权利尽可能转化为民事基本权利。”{2}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作为一种政治动物,天生具有政治能力,人的政治能力得到体现,也就具备了政治尊严。行使公民政治权利,就是体现了公民政治尊严,也就实现了公民的政治价值。网络给公民提供了有效行使政治权利、体现政治尊严的条件。但这种政治权利不能滥用,政治权利必须与政治义务相一致。政治权利行使的边界,也是政治义务履行的边界。只有政治权利而没有政治义务的边界是不存在的。非主流网络政治价值的极端化表达、不负责任的极端化诉求,就是对公民政治权利的滥用,就是对宪法和法律尊严的破坏。
第二,稳定视域下的除魅与消解。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稳定的核心是政治稳定,政治稳定的核心是政权稳定,政权稳定的核心是执政稳定。执政稳定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进步。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强调让所有人都充分享受改革的红利,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体现的公平正义,就是顺应网络舆情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他还说:“对广大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3}。非主流网络政治价值诉求,包含着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的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公平正义的分配,在解决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为了中产阶级、尤其是为了底层民众的利益问题,也就解决了非主流政治价值的非理性、极端化的问题。
第三,道德视域下的除魅与消解。任何非主流的政治价值如果失去了理性,也就失去了道德。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具有道德的动物。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理性如果离开了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就会形成对社会的破坏力。网络政治价值是建立在道德和理性基础上的,网络政治价值如果失去了道德和理性的支撑,其积聚性、扩散性的破坏效果是惊人的,也是难以预料的。通过网络传播政治价值,必须受到道德规制。人们在传播政治价值时要头脑清明,不应盲目追求网络政治价值极端化、煽动化的效果,不应为了发泄、控诉社会灾难、传播仇恨而传播网络政治价值,更不应为了歌颂暴力而传播网络政治价值。网络政治价值的传播与诉求的目的是为了辨别是非、化解民怨、追求真理、扞卫常识。道德与理性、道德与义务、道德与责任密不可分。通过造谣与传谣的方式传播政治价值观,即使再好的价值观也会被污化,于道德与理性所不容。
第四,自我净化视域下的除魅与消解。网络是非主流政治价值的聚集地、集散地,网民在互动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政治价值都会被分化和整合。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无论分化还是整合都具有碎片化和平面化的特点。网络追求的不是理论性和深刻性,而是即时性和时效性,对政治价值进行“快餐式消费”。对网络政治价值进行个人意愿和情感式的解构,使其符合网民个人的价值诉求。在网络政治价值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亚政治价值观,这些不同的网络政治价值观和亚政治价值观互相激荡、交流、渗透、融合、促进。比如,有人盲目提倡狂热的爱国主张,与之持有不同价值观的网民则强调理性爱国。有人盲目主张极端自由,与之持有不同价值观的网民则提出自由要有法治的限度。有人盲目主张人民的神圣性和绝对性,与之持有不同价值观的网民则提出要重视政治精英的作用。有人主张绝对平等,持有理性平等价值观的网民则主张平等的限度。有人故意混淆不同政治价值的内涵和界限,网民就会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厘清。各种非主流价值观具有自我制约、自我净化、自我构建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各种不同网络政治价值观极端化的倾向。
第五,网络技术视域下的除魅与消解。现在的网络政治价值观都是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而自媒体又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主要代表。比如在微博上,公权力治理网络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实名认证、监控、屏蔽、销号、取消认证、删帖、禁言、断网甚至侵占私人微博账号等。实名认证是对网名的实名认证制,用于证明微博用户的真实身份。监控与屏蔽主要包括对敏感词、敏感人物、敏感文章、敏感事件、敏感内容、敏感话题的屏蔽。销号和取消认证就是取消微博用户在网上的言论发表资格。删帖主要是针对公共权力不当的言论进行删除,对不当言论的删除主要采用的是自动化的技术手段。禁言有短期禁言和长期禁言两种,短期禁言一般在七天左右,长期禁言一个月到半年不等,永久性禁言则与销号等同。断网通常涉及的是重大事件、民族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当这些重大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和谐而又不可控制时则可能实行断网。侵占私人微博账号是指公权用非常规手段侵入私人微博号发布有利于公权力的微博。”{4}现在微博治理已经收到实效,达到预期目的。微博上的部分网民,尤其是被销号的网民已经转向微信,通过微信传播政治价值。网络因此进入了微博、微信共存的“两微时代”。对微博的技术治理手段基本上也同样适用于微信,对微信公众号治理、销号治理、后台治理措施及时有效,但与微博相比较而言,网络技术到目前对语音、图片、微信群、朋友圈的极端化政治价值治理还没有达到微博治理的效果。
总之,网络非主流政治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挑战与机遇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把非主流政治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挑战变成机遇,让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在机遇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品质,展示其动态性、开放性、包容性、整合性、丰富性和发展性,让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简介】
张爱军,男,辽宁朝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学者,从事网络政治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8-479.
{2}朱江。徐显明委员:民法典应将宪法权利变为民法权利[N/OL].财新网,(2016-06-29)[2017-05-28].http://china.caixin.com/2016-06-29/100960337.html.
{3}孙华飞。习近平: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要认真研究和吸取[N/OL].大众网,(2016-04-19)[2017-05-17].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604/t20160419_14168302.html.
{4}张爱军,崔莹。微博政治伦理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11):69-74.
作者简介
姓名:张爱军 工作单位:
打印本页编辑:scf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