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辩律师与司法改革的一次高端对话
2017-06-08 10:26:17 来源:法制网摘要: 5月28日,“刑辩律师与司法改革高端对话暨东卫刑事辩护与司法改革研究基地成立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该研究基地由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
5月28日,“刑辩律师与司法改革高端对话暨东卫刑事辩护与司法改革研究基地成立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该研究基地由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援助研究中心与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联合发起设立。中国政法大学顾永忠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陈卫东教授担任名誉主任,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主任郝春莉担任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基地邀请高铭暄教授、樊崇义教授、赵秉志教授、陈兴良教授、张明楷教授、黄太云教授、周光权教授等知名刑事法领域权威专家担任研究基地的专家委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刑事法律专家学者,中央政法单位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和律师界、媒体界嘉宾共一百余人出席了成立仪式。
搭建刑辩研究的专业平台
成立仪式上,郝春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司法改革措施已全面落地,为律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律师群体不应只是司法改革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更应该是司法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此次东卫律师事务所联合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及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援助研究中心成立的“东卫刑事辩护与司法改革研究基地”,正是致力于架起改革与实务联系的桥梁,搭建刑辩研究的专业平台,疏通产学间交流的纽带,以研究基地作为智库角色,充分挖掘与研究在刑事辩护与司法改革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推进司法改革的纵深发展。共同打造“大师云集之地,观点汇集之所,思想迸发之源”。
陈卫东对东卫所成立专门研究刑事辩护理论的机构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律师事务所虽然是盈利性的机构却能不以盈利作为唯一目的,东卫所愿意大力支持并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共同对于刑事辩护与司法改革进行深度的研究,体现出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对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了东卫律师事务所对于社会的担当。
顾永忠表示,每年有一百万左右的刑事案件,有130万被告人,不奢求所有案件都做到庭审实质化,但至少对部分公正审判要求较高的案件要庭审实质化。他说,我们的诉讼制度要追求公正审判的目标和价值,就要重视刑事辩护。比如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要建立刑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刑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与刑事辩护是什么关系,是否属于刑事辩护,目前来看还未明确。再比如司法责任制与刑事辩护,两者关系很大。党的十八大以来纠正的38起冤假错案中,我们发现都有律师辩护,几乎所有律师提出的都是无罪辩护意见,但这些意见都没有被采纳,以至于冤假错案产生。这些问题告诉我们,没有一个良好完善的诉讼制度,刑事辩护很难发挥作用。但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司法制度,便必须要进行司法改革。深入探索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如何能够进一步加强刑辩律师的作用,是成立研究基地的初衷之一。
陈卫东表示,以审判为中心就是要发挥控辩审三方的作用,但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辩护律师的重视。其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变的是诉讼的格局。当前刑辩要解决的问题:侦查阶段辩护律师有没有相关权利,要有什么条件;审查起诉阶段律师核实证据的范围;委托的辩护人和犯罪嫌疑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被告人与律师之间辩护策略的冲突如何处理。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都值得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刑事辩护对于社会法治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司法改革必须有律师的深入全面参与。
我国刑事法领域泰斗高铭暄老先生,表达了对于律师事业发展和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关心,以及对研究基地发展的殷殷期望。高铭暄表示:“法治事业是离不开律师的,一个法治国家如果没有律师或者律师的作用微弱,恐怕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法治国家,真正的法治国家会重视律师,我国律师事业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解放初期有很多民国时期就是大律师的人,像史良当了第一任司法部长,沈钧儒当了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这些人都是律师出身。文革之后,中央领导同志意识到国家必须实行法治,必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开始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律师事业开始快速发展,法律职业共同体中,对老百姓疾苦体会最深的我看还是律师。有人很肤浅地觉得律师只是挣钱的,这只是一面但不是全面,要看到律师职业的艰辛和艰苦。特别是刑事辩护律师在我看来是非常可爱的,值得尊敬的。刑事辩护与司法改革研究基地的成立,不能光有名义,还需要实实在在地做工作,不仅影响国内还要走向世界,证明中国律师有自己的名誉。”
樊崇义结合刑事辩护微观领域的问题,对研究基地研究的重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是如何从非理性转向理性;二是如何从传统的无罪辩护转为量刑辩护;三是从传统的实体辩护转向程序与实体相结合辩护;四是整个发展的趋势如何从对抗走向非对抗。比如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刑辩律师如何参与庭前的谈判、协商和解问题;五是司法机关正经历从严格证明向严格证明、自由证明相结合的模式转换,自由证明中刑辩律师如何进行辩护。这些问题都需要刑辩律师与司法界、理论界共同研究,东卫刑事辩护与司法改革研究基地可以围绕上述问题深入开展研究。
中华全国律协副会长张学兵、北京市律协副会长刘卫东表示,律师辩护制度如何更好完善、刑事辩护职能如何有效发挥,关系到以审判为中心的审判制度改革大局。实现刑辩律师的全覆盖、审判阶段的全覆盖,降低法律援助的门槛等具体问题,也是刑事辩护和刑辩律师未来工作的重点内容。
刑辩律师与司法改革高端对话
在“刑辩律师与司法改革高端对话”阶段,《民主与法制》总编辑刘桂明以“刑事辩护是什么?刑事辩护做什么?”为主题,组织来自律师界、理论界和司法、立法界的嘉宾开展了两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高端对话。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陈兴良教授、天津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黄太云教授、全国律师协会刑委会副主任许兰亭律师、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兆峰律师,北京东卫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柴冠宏律师和中央政法单位有关同志作为嘉宾参与对话。
陈兴良说:“刑事辩护与司法改革联系十分紧密,这里说的司法改革主要是刑事司法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为刑辩律师提供了有所作为的空间,他认为庭审为中心并非以法院为中心,而是提供一个讨论的场所,更为强调法庭在处理案件方面的主要作用,主角仍是控辩双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前一改革相辅相成,大部分案件都不是以庭审为主要处理场所而是以审前为主要阶段,律师在这一阶段也要发挥很好的作用。通过庭外案件的协商解决,既能维护案件的有效解决,也能提高效率。”
黄太云教授认为,司法改革将为律师执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当前存在的司法的外部干预问题,司法行政化的问题、司法不公开的问题和律师执业权利保障问题,都是目前司法改革的重点,但细节方面还有待完善,特别需要律师的参与,特别是刑辩律师积极参与改革举措的完善改进。
嘉宾们还结合各自工作分别从立法角度、审判角度、检察公诉角度、理论角度和律师辩护角度,发表了自己对于刑辩律师及刑辩工作的看法,指出刑事辩护工作在推进司法改革及促进司法实践进步中做出的贡献。
打印本页编辑:scf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