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构建特色防控网络护佑特色产业
2019-03-12 10:51:21 来源:人民公安报摘要: □本报记者 郭 喆 通讯员 孙 力 李宝华 去年以来,陕西省眉县公安局按照精细化构建特色防控网络、高质量护佑特色产业的思路,因地制宜密织覆盖城乡全域的防控体系
□本报记者 郭 喆 通讯员 孙 力 李宝华
去年以来,陕西省眉县公安局按照精细化构建特色防控网络、高质量护佑特色产业的思路,因地制宜密织覆盖城乡全域的防控体系,打造动静结合的防控网络,通过群防群治等多个途径,精准提升公安机关快速反应和打击能力,始终掌控打防管控主动权,辖区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44%,治安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67%。2018年,眉县公安局被评为全省优秀公安局。
全域谋划打造智能化防控网络
眉县是全国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特色农业和特色工业闻名遐迩。为了给当地特色产业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发展空间,眉县根据“经济发展,治安先行”目标,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综治、公安、教育、民政、住建等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推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一把手”责任制,形成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共同抓的工作合力。
眉县公安局量身定制民警责任包干、工作签到等制度,绘制以“16个1”为内容的治安防控工作流程图,整合警力资源,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根基,实现治安防控各项工作流水线作业、规范化运行,民警管控率、管事率和基础信息采集率大幅提高。
为了构建网网相接、环环相扣、户户相通的智能化治安防控网络,眉县公安局采取党政主导,全域谋划的办法,想方设法在实现全县“警情看得见听得清,指令下得去,下情上得来”上做文章。他们利用“政府投入一部分,乡镇支持一部分,村组自筹一部分,建设单位垫资一部分”的途径,破解资金难题。为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战,该县出台统一规划、统一资金、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等政策,确保监控系统“无缝兼容”。
眉县公安局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给“社区警务+园区警务”提供技术支撑。他们按需投入资金,构建全天候监控的“大网卡”骨架,在全县主要交通干道安装160多组高清晰智能监控设备,在市际、县际出入口设置11个治安智能卡点,并通过联网整合,建成了集应急指挥、治安防控、交通管理于一体的接处警指挥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全县主要街道、交通干线、公共场所、重点部位和出入口的全天候监控。同时,辖区村组、重要部位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并将“小探头”工程建设纳入综治考核,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对发生重特大案件不能提供线索的,坚决实行原因倒查;对因防控体系建设不到位的,坚决实行责任追究。去年以来,依托智能化防控网络,眉县公安局破获刑事案件513起,破获破坏环境案件38起,抓获网上在逃人员45名,其中命案在逃人员2名,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特色防控同步服务特色产业
眉县公安局根据每个行政村和村民小组特点,突出实战效能,量身订制打防网络,确保特色防控同步服务特色产业。
眉县公安局以疏通防控网络“血脉”为重点,建立监控指挥中心,将所有监控探头统一并入社区或村组警务室,各个警务室联网到辖区派出所,各派出所联网到县公安局监控指挥平台。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和各派出所依托监控平台,全天候开展“网上巡逻”。他们不断完善“网上巡逻”机制,有效解决监控盲点的问题,加大对监控盲点区域的步巡、车巡密度,辅以必要的警力巡防和入户走访工作。同时,经常开展集中整治,使城乡治安防控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他们结合不同时段和不同空间的治安特点,推行弹性防控机制。针对农村实际,在白天大部分村民外出耕作家中无人的时段,将防控重点放在村组内部;夜晚,将防控重点放在村组入口和主干道路上,对违法犯罪实施精准打击。
眉县公安局在抓好防控网络建设的同时,构建打、防、管、控、建于一体的立体化新型警务新机制。他们根据县域特色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分布特点,推出“千人巡防”“专业化+公益化”“一队两制度”等措施,完善巡特警大队、派出所专职巡逻队、村组和企事业单位公益性巡逻队三级巡防机制。去年以来,全县共落实各级巡逻队员1400多人,组建23个派出所专业巡防队和140多个行政村义务巡逻队,在日常巡防中查获治安案件65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3名。
眉县公安局因地制宜实施“小技防”工程,为全县300多辆大中型公交车、270余辆出租车安装视频探头和GPS定位系统,推广安装各种报警器1700多个,将技防设施覆盖全县所有农户、商户、超市、仓库等重点部位。同时,及时对542路模拟视频监控进行升级,将社会自建的105路视频监控纳入公安机关调度平台,实行统一管理。他们根据特色加工和特色种植养殖分散特点,引进8条巡逻犬,点对点进行巡逻防范。
打印本页编辑:scf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