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新村街道海河社区:创新“1+2+3”工作法 做好矛盾化解大文章
2023-12-13 16:11:0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通讯员 冯寒婷
近年来,四川省西昌市新村街道海河社区积极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以“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一个目标为主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创新形成“1+2+3”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径。
依托“1”个阵地,搭建“五多”联防体系
海河社区活动阵地引入嵌入式理念,将整个党群活动阵地作为综治中心,进行亲民化、智能化改造。在综治中心,设有前厅、智慧调度台、矛盾纠纷调节室、服务空间和休息室等,聚合了涉法涉诉、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多种功能。
依托综治中心这个阵地,海河社区搭建“五多”联防体系。
多层联动,治安同防控。整合综治、网格、派出所等力量,搭建专员联络群、实现信息共享,做到及时排查矛盾纠纷,将隐患杜绝在萌芽。今年来共排查矛盾纠纷线索42条,均已妥善化解。
多点联控,矛盾同调解。在辖区内各单位、学校、景区、小区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群防群治队伍3支,联合多支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与矛盾调处。近年来,社区多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
多元联调,难点同治理。社区坚持信息研判、协同共调的原则,以“四议两召开一监督”制度为重要抓手,定期研判分析社区社情民意,形成每周小讨论、每月大研判、每季度回头看的议事机制,协商治理难题。今年来,分别以“移风易俗”“土地流转纠纷”“邻里关系”等为议题,召开议事会6次,落实具体治理问题8件。
多措联治,民生同服务。建立关工委、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等协作机制,开展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工作。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为社区群众提供日常法律问题咨询服务。
多级联创,平安同创建。充分利用“3.15”“6.26”“12.4”等重要节点以及“端午”“中秋”等传统文化节日,在社区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平安创建活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等,积极弘扬法治精神。
强化“2”个支撑,筑牢基层治理“一张网”
第一个支撑是“微网实格”+“雪亮工程”。海河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将社区划分为14个网格、下设多个微网格,以网格员为枢纽,做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及时摸排矛盾纠纷隐患。同时,西昌市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在海河社区主要出入口和公共活动场所设置27个终端监控点,在26幢楼栋设置党员活动联络点。在网格信息系统中梳理流动人口、房屋出租户、重点人员等信息,并纳入监控。
第二个支撑是“五社”联动+“N”支队伍。海河社区引入多元社会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是开展“五社联动”,由社区带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凝聚形成基层治理合力,为解决社区环境卫生、治安管理以及邻里矛盾纠纷协调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持。二是打造社会治理志愿服务队伍。近年来,海河社区成立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海河孃孃”“管得宽”“帮帮团”“夕阳红”服务队等15支志愿服务队伍。其中,把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纳入 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体系,安排在街道和社区轮值,参与决策论证、风险防控、矛盾纠纷调处、信访积案化解等,就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提供专业性帮助。“海河嬢嬢”志愿服务品牌由本地退休阿姨组建,充分发挥其熟悉社情、地情和人情的优势,参与家庭小矛盾调解,退休不褪色。
构建“3”个机制,夯实基层治理“硬底盘”
党建引领治理机制。海河社区注重党建引领法治工作,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建立“社区—网格—院落小区—楼栋”四级社会治理模式,推进社区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发展深度融合,将党建服务点设在网格,建立网格党小组,构建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党员联络点三级党建联动机制,形成“支部负责,党员参与,群众协作”的工作格局,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治安联防机制。整合公安、“义警队”、志愿者和雪亮工程对社会面治安治理,通过专群结合、人防技防结合,共同打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依托一村一辅警、“西昌格格”夜间巡逻队等,开展治安巡逻,坚持每晚10点至次日凌晨开展巡逻守护。
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强化现有资源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对矛盾纠纷进行联合调解,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调解流程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一站式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随着“1+2+3”工作模式的建立和落实,海河社区矛盾纠纷发生量从去年的133起大幅下降到今年的65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有力维护社区和谐安定。
打印本页编辑:scf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