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何以成顽疾

2016-03-18 10:20:15    来源:法治周末

摘要: 校园暴力频发。 资料图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王京仔全国两会期间,安徽省黄山市高三女生被下药事件,将校园暴力再次拉入公众视野,掀起了公众对于校园暴力的热议。在全国两会

皮艺军认为,成年人要转变观念,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对于校园暴力,要轻和重两端并重,对于严重罪行的孩子应采取更严重的方式,杜绝其再犯;对于行为轻的孩子,即使只露苗头,也要当作很严肃的事情来看待,使校园暴力可能在低级阶段就达到遏制,而不是要等到公安机关来处理。

“更主要的是向未成年人传达一种理念,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暴力,哪些是违反法律的,哪些是违背道德的,这些都是不被容忍的。”皮艺军表示。

 

加强网络媒介监管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大众能够更多更快地了解和揭露校园暴力事件,而现在的施暴者往往也喜欢将施虐的视频或图片上传到网络上。

记者在百度视频中输入关键词“校园暴力”,搜索出的结果有7700多条。近期引起热议的校园暴力事件,公众和媒体在进行披露或评论时,往往会对相关视频进行转载。

“拍了暴力视频上传到网络,虽然引起了社会公众媒体的曝光,但同时也有其他孩子会从里面学,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欺负同学。而且拍视频放到网上能获得点击率,获得网红的满足感,这种心理很扭曲。”全国人大代表刘晓翠在两会发言时指出,建议加强网络管理,清理校园暴力视频,禁止上传和传播校园暴力视频。

宗春山基本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这种方式有很大的传染性,尤其是那些自我价值和存在感低的人,突然发现这种方式很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就会使其畸形的心理需求得到强化,促使他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和宣泄。而且媒体不能仅仅注重客观新闻的报道,也要考虑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皮艺军和王新则有不同的观点。皮艺军认为,这种校园暴力视频中的暴力方式、场面可能会让其他孩子效仿,但若视频的传播是观点鲜明并且正向的,则可以允许;若传播的观点是中性或负面,或者单纯看热闹,则应尽可能减少传播。

 7/8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页编辑:scfzw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