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何以成顽疾

2016-03-18 10:20:15    来源:法治周末

摘要: 校园暴力频发。 资料图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王京仔全国两会期间,安徽省黄山市高三女生被下药事件,将校园暴力再次拉入公众视野,掀起了公众对于校园暴力的热议。在全国两会
宗春山指出,很多施暴的孩子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且我国提倡的竞争教育本身就会导致暴力的产生。要解决校园暴力问题,一定要防止家庭暴力,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方面,要进行共性教育。

宗春山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很多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个体差异性,孩子认为他和我不一样,他穷、有口音、是外地人、学习差等都可能会促使同学间对其进行暴力。而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共性教育,就是让他们能够更多地理解接纳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学生,从而遏制校园暴力的产生。

“西方国家已经进行共性教育很多年,效果很好,不仅对于校园暴力的预防有效,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好的效果。”宗春山说。

皮艺军也认为,学校应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同学间的友爱,让他们明白了解,自己的生命是可贵的,他人的生命也是可贵的。此外,更重要的是,家长、学校、社会大众等要改变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做到防微杜渐,对校园暴力“零容忍”。

201615,三名涉嫌绑架施虐同伴案的中国留美高中生翟云瑶、杨雨涵、章鑫磊和美国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217,三人分别被判刑13年、10年和6年。

公众由此感叹我国与美国在对待校园霸凌时的天壤之别。

在皮艺军看来,这种差别不在于国家的法律制度,而在于对校园霸凌这一现象的价值评价不一样。美国从认识上,就将校园霸凌现象看得很重,做到零容忍,即使对待辱骂行为,学校也会严肃处理,将双方家长叫到一起,认真讨论这个问题,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道歉;而我国对于这一行为顶多批评两句,小的行为不重视,等严重的行为产生时就很难挽回了。

 6/8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页编辑:scfzw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