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十大法治图书·榜评:追寻法律文明秩序

2015-12-23 10:13:55    来源:

摘要: 林海《法治周末》“2015十大法治图书”榜单出炉,提醒年末将至。这种时刻,总会怀疑自己和这个曾经“年轻”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又徒然老去一岁。然而,

 林海

《法治周末》“2015十大法治图书”榜单出炉,提醒年末将至。这种时刻,总会怀疑自己和这个曾经“年轻”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又徒然老去一岁。然而,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会让我们突然发现,法律人努力寻求的法治,实际是一个让自己心安理得、舒坦自在的无忧之乡。追寻法治虽然让我们殚精竭虑、忧心忡忡,然而同时,它也毫不吝啬地回馈以稳定的预期、职业的尊严,让人可以安宁地入眠,带着期冀地醒来。

 

回不去的“法学故乡”

 

有趣的是,今年榜单中的四席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一百年前的这个时刻。无论是陈新宇的《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还是董彦斌的《现代法政的起源:19001919》,抑或李贵连、孙家红所编的《法政速成科讲义录》《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纪事》,以及李秀清《中法西绎:〈中国丛报〉与十九世纪西方人的中国法律观》,所回顾的都是那个曾经繁华精彩、又充满变数的时代。毫无疑问,它们都是书写近代中国法律史片断的佳作,通过观察晚清民国的社会转型和法律改革,体会这个古老国度走向法制现代化的努力和艰辛。

孙家红曾为陈新宇的《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写书评——《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意义何在?》。文中,在谈及近代法律界时,语气并不客气,他说:“近代以来中国的法律人,从积极方面言,或可谓恒河沙数,灿若繁星;从消极方面言,则可谓鱼龙混杂,大浪淘沙。”自晚清以降,法律建设和法学发展确实因“西风东渐”而焕发新生。然而“城头变换大王旗”,动荡的时局里既摆不下平静的书案,也摆不下安稳的审判台。“六法体系”虽然初具,却远不及军令政令强蛮有力。法学研究尽管经典频出,却难免被蔡枢衡先生批评为“质低量微”。

应该说,那个时代或许并不那么美好,即使隔着时间之纱,因距离产生了美,也谈不上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人们之所以喜欢追寻旧时光,一方面,用孙家红的话说:“关于清末民国题材的书籍十分抢眼……恰恰反映出当下……存在一些难言和难解的弊端。”另一方面,用董彦斌在《现代法政的起源:1900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页编辑:scfzw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