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十大法治图书·榜评:追寻法律文明秩序
2015-12-23 10:13:55 来源:摘要: 林海《法治周末》“2015十大法治图书”榜单出炉,提醒年末将至。这种时刻,总会怀疑自己和这个曾经“年轻”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又徒然老去一岁。然而,
公允而言,尽管中国法律在当时与西方差距甚远,但仍然是被“不公正地低估了”。西方人不断强调中国法律的漏洞和“陋习”,并以此为据,抨击中国法律野蛮落后、不应当适用于涉外案件——这又为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提供了依据,并对中国司法主权造成了严重的侵害。
1833年,时任英国国会议员的小斯当东,也以中国法律落后为由,向国会提出了在华设立法院、以便审理在华英国人案件的提案。领事裁判权给中国的司法主权和人民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侵害。但是,如果从整个法律近代化的客观进程来看,这一耻辱或许反过来“促进了中国人对自己法律的反思”,并且推动了清末民初的法律变革,并启动了那个走向近代化的“法学盛世”。
星空下的世界可以更美
如果说怀念清末民初,是因为当前社会的一些转型难题,那么法治图书大量地将笔墨投诸“应然”领域,或许也折射了人们对于现实法律实践的另一重担忧。曾经有一个时期,法治图书和法学研究更多地“少谈主义,多讲问题”。书名也大多是“长三角劳工纠纷处理模式”“西南地区民族法律问题研究”“东北重工业转型中的产权诉讼”或“人民币贬值时期理财保值的法律保障”等。然而,从今年的榜单来看,颇值玩味的是,其中六席都有着“仰望星空”的特点。
郭道晖的《人权论要》、李猛的《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吴经熊的《正义之源泉:自然法研究》、李步云的《法治新理念:李步云访谈录》、於兴中的《法治东西》以及何帆译的《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美国著名法官讲演录》,无一例外地都将目光投向浩瀚的星空,以期对现实的中国法治提出建议、帮助和解答。
“人权、法治、正义、自然法”这些永恒经典的宏大话语,第一次集中地出现在法学图书领域,似乎还是在1980年代。特别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再次宣告“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之后,对于法律是什么,权利如何保障,自然法是否高于实在法,学界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走向权利的时代》《法辩》等法学著作,即是那个时期思想激辩的产物。
应当说,
打印本页编辑:scfzw